我的596059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我的596059 陆零首页 庙会趣事 查看内容

第9000271期--山东省章丘市马山庙会

2018-6-25 21:12| 发布者: 596059| 查看: 392178| 评论: 0|原作者: 605960

摘要: 农历三月三日是马山传统届会,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及民间宗教文化活动。 当地没有人能说得清始于何年。解放前,马山庙会香火极盛,自古有“千里泰山、百里马山”之称,也就是说马山有“百里香火”,方圆百里的百姓 ...
农历三月三日是马山传统届会,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及民间宗教文化活动。 当地没有人能说得清始于何年。解放前,马山庙会香火极盛,自古有“千里泰山、百里马山”之称,也就是说马山有“百里香火”,方圆百里的百姓每年三月三这天都要上山烧香拜神,规模很大,南到泰安、肥城;西至黄河以西的齐河等地。庙会期间,主要活动有:上山给马山奶奶(丰施候庙)、泰山奶奶(碧霞元君庙)、玉皇大帝烧香磕头,据说马山神很灵,祈求风调雨顺,佑护百姓,祛邪避祸,求签许愿,总是有求必应。再就是要唱六天大戏。解放后,破四旧,神像、石碑被推倒,庙宇被破坏,庙会也被迫中断。

马山是长清境内堪与灵岩、五峰并驾齐驱的名山,其旅游资源内容之丰富、底蕴之深厚,即便在整个济南地区尚未开发的名山中也是首屈一指的,仅就马山的人文旅游资源进行一番钩沉发微的工作,作为马山开发的依据。
马山本名格马山,讹为隔马山。《左传》记载,鲁襄公十八年(前555年)十一月初一日,以晋国为首的诸侯联军攻克齐国的防门重地(今长清区孝里镇广里村西北)而进占平阴邑(故扯在今孝里镇东张一带),然后沿着现今孝里经义合、土屋至崮头的山涧谷地尾追溃退的齐军。当时,齐军负责殿后的阉人夙沙卫,为了阻挡追兵,他将战车拴成一排堵塞道路。大夫殖绰、郭最曰:“子殿国师,齐之辱也。子姑先乎!”怀恨在心的夙沙卫为了报复,就在小路的狭隘处杀掉几匹战马,堵住隘口,将殖绰、郭最挡在后面,晋国人追来,轻而易举就把他俩俘虏了。
夙沙卫杀马塞路的隘口即今马山与归德两镇交境上的石门。嘉庆《平阴县志》卷二:“周鲁襄公十八年,晋侯伐齐,齐侯御诸平阴,堑防门而守之广里,登巫山以望晋师,遂由石门道夜遁。按,巫山即今孝里铺之孝堂山,尚有碑记可考。其东山内有赴济南古路,两山对峙,曰石门。”石门,又名大石门。民国《长清县志》卷十六:“汉卢区土屋庄之东南云头山西有土屋至崮头之要路,名曰大石门。此地东西石崖,削壁千尺,有峡道宽丈余,长约里许。”
与石门隔河相望者即马山,近在咫尺,因此后人遂称此山为“格马山”。“格马”者,杀马也。《魏书·地形志(三)》“山茌,有咸山、祗山、格马山。”按,北魏山茌县治在今长清张夏,其辖地大致相当于今马山以东的长清东南区域。又,北魏郦道元《水经注·济水注》云:“(汉宾谷)水出南格马山宾溪谷,北经卢县故城北、陈敦戍南,西北流,与中川水合,谓之格马口。”是知格马山之名至迟北魏时就已出现。而也正在这个时候,格马山或省作“马山”。《水经注·汶水注》云:“汶水又西,沟水注之,水出东北马山,西南流经棘亭南……。”按,所谓沟水,即今肥城北境之康王河。
迨及唐宋,格马山讹为“隔马山”。唐宪宗元和年间(806—820年),李吉甫著《郡县图志》,其卷十“齐州·长清县”条云:“隔马山,在县东南三十五里。《左传》曰,晋侯伐齐,齐师遁,夙沙卫杀马于隘以塞道,后因为隔马山。”北宋徽宗大观三年东平陈彦元《隔马神君庙记》云:“卢城圯涧中,得唐中和二年义昌军节度押衙。国子祭酒兼御史大夫李公瞻作庙县中时石刻,载齐师为晋所败,杀马隘道,晋师不得过,谓以是得名(隔马山)。字当为格,而今谓隔马,疑与《左传》不合。”(《元好问全集》卷三十四《东游略记》引)此后,隔马山以“杀马山隔道”而得名,遂成定说,如元于钦《齐乘》(卷云)、清顾祖禹《读史方舆纪要》(卷十三)以及道光《长清县志》、卷一引《旧志》等皆主此说。
由上可见,格马山虽讹为“隔马山”,但仍以《左传》夙沙卫杀马于隘为本事,倒也算是尊重客观之历史事实。然而陈彦元《隔马神君庙记》又云:“里俗相传,景德中,契丹寇兖、郓,山之神阴障戎马,使不得南,以是得名。”这说明北宋时,“隔马山”之得名又出一新说,然而因为此说带有明显的民族感情,且荒诞不经,故不能传远。不过由这个后起的传说,使人们在解释隔马山的得名时,开始抛弃《左传》的本事,而只就“隔马”的字面上做文章了——“谓山势高峻,马不能过,故有隔马之称”)(民国《长清县志》卷一庸敬子《游马山记》引时人说。)
前引《水经注·汶水注》,知北魏时格马山已经开始省作马山,由此也可以推测,唐宋以后,隔马山也可省作马山。
马山之得名还有一说,民国《县志》云:“因此山形势似马山,故又称曰马山。”并引晚清光绪年间邑人庸敬子《游马山记》云:“盖山之大势,入山之处如马尾,修庙之处如马脊,车辙峰如马项,南首西向者如马头,因知山之命名以此,而峰高隔马、杀马塞道之说,皆不足信矣。”就现在文献看,以山体的形状来解释马山的得名,应当不会早于清朝中叶,道光《县志》尚无是说。但是我们推测,民间此说恐怕起源甚早。由于此说直白形象,对于普通的乡间百姓来说 ,更容易认同和接受,于是后来尤其百余年来大为流行,乃至马山得名之真义几乎湮没不彰了。
但是,“形势似马”一说,毕竟是根据山势想象出来的,事实上总有不似马匹之处,比如有马耳、马鬃、马脊、马尾,而马腿何在呢?为着弥缝这个缺憾,民间遂有马山被泰山奶奶压趴在地、马腿被压在马肚子下的传说。另外,马山得名之真义毕竟在民间还有些影像,于是便有车辙峰的传说。民国《县志》卷一云:“马耳峰北有车辙峰,俗传殖绰、郭最至山麓,道塞,车莫能前,回视追兵渐近,正踌躇间,旋见云生足下,高与山齐。既逾山,见山顶上有二车沟,故名车辙峰。”这可算作马山得名本义的孑遗了。
以上就是马山一名缘起及嬗变大致过程,概言之:本名格马山,讹为隔马山,省作马山。其间过程甚为复杂,与史实、传说、神话、宗教、迷信以及山的形状皆有关系,本身就是民俗志和地名志研究的一个颇具典型意义的个例,同时也是开展马山旅游的一项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,因此不避繁冗之嫌,专作一节文字予以考证。


快到马山时,远远望去,在马山半山腰有非常引人注目的用柏树种植而成的“毛主席万岁”五个大字。从远望去,非常壮观。听说是一九五九年种植的,生长至今。 驱车到山脚下,就是石阶了,赶庙会的人真不少,车水马龙。上山路很窄,上上下下的人非常拥挤。
现今山上的庙宇,是当地群众自发组织募捐,在原址上重新建庙塑神。可能是由于财源不足,看到重建的庙宇非常简陋,庙里的神象也不象其他庙宇的那样雄伟。

30

开心
36

佩服
27

真牛
35

无聊
31

失望
40

不错
31

精彩

刚表态过的朋友 (230 人)

  • 佩服

    匿名

  • 真牛

    匿名

  • 无聊

    匿名

  • 失望

    匿名

  • 精彩

    匿名

  • 不错

    匿名

  • 开心

    匿名

  • 真牛

    匿名

  • 佩服

    匿名

  • 无聊

    匿名

  • 失望

    匿名

  • 精彩

    匿名

  • 不错

    匿名

  • 开心

    匿名

  • 真牛

    匿名

  • 佩服

    匿名

  • 失望

    匿名

  • 无聊

    匿名

  • 精彩

    匿名

  • 不错

    匿名

  • 佩服

    匿名

  • 真牛

    匿名

  • 开心

    匿名

  • 精彩

    匿名

发表评论

最新评论

相关分类

QQ|关注微信公众号|关注微信|联系我们|陆零网| 我的596059 ( 浙ICP备14020058号-1

GMT+8, 2024-3-29 15:37 , Processed in 0.073582 second(s), 21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1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