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,是郁南县大方镇具有悠久历史的“二月二”庙会。是日上午9点多钟,当地群众自发组织的扮饰巡游队伍,不约而同地沿着那条并不长的街道巡游,并以村为单位举行“烧炮”等民俗活动,周边地区的群众也纷纷赶来凑热闹——这就是当地群众沿袭了400多年的“庙会”。可奇怪的是,这里没有被人们拜祭的庙宇,那么“庙会”是怎样形成的呢? “二月二”庙会的由来 相传,唐朝末期,大风寨(今郁南县大方镇大方村)已有严、罗、黄、孔等几姓人到此地拓荒生息。到元朝后期年间,陈、卢、谢三姓人也相继迁来定居,三姓人义结金兰,安居乐业,以耕、读、经商为主。不久,他们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,共建金兰小学(今大方中心校)。从此,他们和谐相处,共同教育后人,代代人才辈出,赢得不少人赞誉。 可是,当时大风寨还有瑶民踞山称霸,贼寇占山为王,常常派遣匪徒下山掠夺民财,以致鸡犬不宁。明朝初期,戚继光派部下吴公带领精兵来到大风寨驻扎,驻地在“军营垌”(今大方镇圩镇中心地带)。吴公为保平民百姓平安,率兵清剿贼寇,第一战在安宁河坝(今大方镇道班、桂皮厂一带)与正在掠夺民财的瑶人贼寇交火,终因吴公年老体弱(70多岁),败下阵来。为吸取教训,勉励士兵洗脱败辱,将此地改名为“输兵坝”。之后,吴公虽然组织多次反击,但未获胜仗,故抑郁成疾,病故此地。 吴公的儿子为给父亲洗脱败仗的屈辱,立即接过父业,重整旗鼓,在敌方疲惫不备之时突袭反攻。由于时间紧急,无法带走父亲遗躯,只好含泪让吴公长眠于此。局势平定后,陈、卢、谢等多姓群众为纪念吴公父子清剿贼寇有功,在吴公墓地设立“迎恩社”(即功德社),并将农历二月初二日定为“拜祭日”。每年的这天上午,周围群众就不约而同地携带煮熟的食物(如鸡、猪肉等)来到社前拜祭。该拜祭活动的目的,一是纪念吴公的功德,二是周围群众可相互交流,增进友谊,有效地促进各行各业发展。 庙会的发展 大方镇“二月二”庙会的发展,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悠久历史,其间,至少经历了三大发展过程。 第一发展过程:原始简单的拜祭。明朝初期,当地局势刚刚平稳,百废待兴,生产力很落后,人民的生活水平很低。因此,在吃不饱、穿不暖的情况下,人们前来拜祭,一则祈求新年风调雨顺、事事顺风顺水;二则祈求天下太平、人人安居乐业。其拜祭活动虽然人气旺盛,但方法简单,人们穿的只是平时穿的衣服,不作任何装饰,带来的也是普通的食物。在拜祭过程中,上完香、念完简单的祈求词之后,人们聊天的聊天,没事的各自回家去。 第二发展过程:融入多种文化元素的拜祭。这段过程,属于时间最长的过程。相传,到了明朝中后期,随着当地人口的增多,自给自足经济的发展,加上产生了一些小商贩,人们的活动范围半径也不断扩大,视野不断拓宽,逐渐引入了外面新的进步的东西,如烧纸钱、放鞭炮等。不久,又引入了“烧炮”这种集体民间活动。当地“烧炮”一般从上午10时开始,炮台搭在村口广阔、空旷的平地或田野上,用竹木架成,高低临时决定。是日,邻近的民众从四面八方赶来,还有远方的来客。“烧炮”的器具用生铁铸成,筒状笋形,外有节环,高约7寸左右,筒内塞满火药,上面放置一个特制的铁环,称为“炮胆”(炮头)。炮引点燃后,火炮“轰”的一声把炮头冲飞,飞到半空然后坠落地面。这时,人们就一拥而上,奋力拼抢,谓之“执炮”(实为抢炮)。头炮之后还有二炮,“一炮丁,二炮财”,寓添丁发财之意。抢到炮者会行好运,而且还会得到作为彩头的一笔丰厚的奖金。仪式后,抢到炮者把炮请回家去供奉。是夜,往往大摆筵席,以示庆贺。当然并非单纯为了夺得彩头,因为执炮者需要筹措下一年烧炮活动的经费,奖金不过是暂由执炮者代为保管一年时间,到时还得本利归还。明末清初,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,各地庙会活动的相互交往,相继增加了舞狮、八音、舞龙、扮色等巡游活动,男女老少均可参与。再后来,在巡游队伍中,增加了抬烧猪、菩萨等,队伍蔚为壮观,属巡游活动的旺盛时期。 第三发展过程:民间巡游活动与经济发展相结合。据相关资料显示,将进入清朝中期时,大方圩镇随着人口的逐渐增多,个体小商业随之相应发展。因此,有的商人充分利用“二月二”庙会民间巡游人气旺盛这大好时机,经商发点小财。于是,他们一大早就在小圩的铺位摆放新奇的商品,或在人流密集的空地摆放人们常用的生活品,如竹帽、箩筐、锄头、镰刀等等,使出浑身解数叫卖。从那时候起,今大方镇圩镇一年到头人流最多的就是“二月二”这天。据当地老人回忆,大方“二月二”的知名度早就远近闻名,印象最深刻的是每年正月初几有亲朋好友来走访,临走时叮嘱的亲友最关键的一句话是“‘二月二’又来啊!”因为那天,不但可观看民间巡游,而且可见见熟人好友、聊聊天,买些需要的物品。到了民国期间,大方的圩镇已有一定规模,有了固定的圩日,前来赶集的人们有来自周围的宝珠、千官、通门、建城、历洞、大全等地,致使并不宽阔的大方街道在“二月二”这天显得更加拥挤,商品销售更加活跃。 庙会的演变 2011年2月初,大方镇委、镇政府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,根据以往庙会的影响力,为把该庙会进一步做大做强,使之成为有效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,由镇党政主要领导亲自出面与庙会的主要组织者协调,将庙会办成规模更大、规格更高的民间艺术节。该庙会主要组织者立即按照民间艺术节的有关要求进行部署,只用了20多天时间,以全新面目向广大群众展示的民间艺术节内容已做好了周密导演。 “二月二”这天上午9点多钟,笔者应邀到该镇参加民间艺术节。车刚进入街口,就瞧见街道人头攒动,热闹非凡,长长的民间艺术巡游队伍中,男女老少齐上阵,有醒狮队、扮饰队、舞龙队、花灯队等,也有抬食品的、抬饰物的等等,还有扮演古装人物孙悟空、唐僧、猪八戒、沙僧等等……街道上,人气旺盛,经商的商店、摆地摊的摊贩,是全年最好生意的一天。该镇属于郁南县南、北片相交的中部山区小镇,群众性民间艺术活动有如此规模,有点出人意料。更令人可喜的是,省农业厅等部门的有关领导,市、县相当部分部门主要领导也出席艺术节。 就这样,历经400多年的庙会演变成了民间艺术节。 大方镇的庙会演变成民间艺术节的作用,具体表现在:一是提升了当地的民间艺术文化品位。当今所说的民间艺术节,清朝末期之前统称为庙会。过去,一般有一定规模的村庄都有庙会,每年在二、三月期间都有一天庙日。搞得好、规模大的话,全村人都有面子。因此,独特的地方民间艺术节,对于挖掘、整理地方文化资源,提高地方文化品位,打造乡村文化品牌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。二是提升民众心理预期,增强地方的凝聚力。通过民间艺术节活动可以凝聚人心,鼓舞信心,增强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和自豪感。三是吸引外地及周边大量群众前来赶集购物,带动相关产业发展,还便于招商引资,促进投资增长。四是增进与周边地区的民间艺术交流,引入新思维、新理念,改善地方软环境。 |
|关注微信公众号|关注微信|联系我们|陆零网| 我的596059
( 浙ICP备14020058号-1 )
GMT+8, 2025-5-13 15:36 , Processed in 0.073135 second(s), 21 queries .
Powered by Discuz! X3.1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