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农历三月,阳西县沙扒镇福坞村都会举行庙会。庙会一连十天,期间村里男女老幼都会聚在一起,畅叙乡情、吃大镬饭,观看社戏、醒狮、武术、烟花等民俗活动。每逢这个时候,旅居外地和外出务工的乡亲、村中外嫁的姐妹和周边乡村的村民,都会前来参加庙会。![]() 1、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福坞村庙会古今沿袭数百年 4月24日是农历三月十五,虽然天日炎热,但丝毫影响不了人们参加福坞村医灵庙庙会的热情。上午9时多,十里八村的乡亲、远道而来的客人,纷纷走进医灵庙烧香祈福,然后聚在小广场观看戏剧。 10时许,福坞村近千米的进村大道上,沿路摆放着一挂长约1000米的鞭炮。随着一阵锣鼓声响起,两头醒狮雄赳赳气昂昂地舞动起来,一位村民拿起火把点燃炮仗,随即,噼啪噼啪的鞭炮声响彻云霄。村民们偕老带幼陆续到来,兴致昂扬。他们提着酒、捧着水果,尾随燃烧着的鞭炮,缓缓走进福坞村。 ![]() 这挂鞭炮足足烧了37分钟,从村口一直响到村中的土地庙前。来参加庙会的人多是带着祈愿而来的,或祈盼五谷丰登,或祈盼家和万事兴,或祈盼生意兴隆财源滚滚……他们一进村,第一件事就是走进医灵庙,虔诚地上一柱香许下心愿。65岁的梁大伯带着全家人,从阳西县城赶来参加庙会。他对记者说:“医灵庙是保健康的,我每年都来参加庙会,祈求平安健康。” 75岁的陈昌顺负责医灵庙的日常管理工作。他告诉记者,以前是他父亲打理庙宇,父亲去世后轮到他接手,一晃眼,他负责这项工作已有46年了。据介绍,早期庙会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,先民们举行庙会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、国泰民安,寄托美好的心愿。随着前来庙会烧香者越来越多,就逐渐有人在庙会摆摊赚钱。再后来,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,庙会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,逐渐演变成一场村民的盛会,并邀来了醒狮、武术、社戏等表演。 ![]() 福坞村的医灵庙原来只是一座瓦房,仅有10米长,5米宽。在农耕社会里,小小的医灵庙是村民的守护神。在自然灾害多、贫困、缺衣少药的旧社会,村民常到庙里许愿,祈求风调雨顺,国泰民安,祈求生活幸福。附近的村民认为医灵庙灵验,前来求神、求丁、求医的人特别多。不过,文化大革命期间“破四旧”,医灵庙遭到破坏,庙会活动一度中止。到了1982年,医灵庙重新修复。2004年,村民集资了几十万元重建医灵庙,如今寺庙扩大到占地500多平方米。 陈昌顺说,福坞村建村开始就建有医灵庙,到现在起码有数百年历史,而庙会活动也沿袭了几百年。以前,庙会规模较小,形式简单,一般每三年才举行一次。如今,随着香火越来越旺,人们生活越来越好,庙会年年举行,而且一连举行十来天,不仅附近儒洞、沙扒、上洋的人过来凑热闹,就连阳江市区和茂名、珠海等地的市民也慕名前来。 2、庙会变身民俗表演大舞台 各种文化活动演绎地方风情 当天,记者来到福坞村,看到处处张灯结彩,武术、醒狮、社戏等表演轮番上演,锣鼓喧天。除了来看热闹的村民,还有一些村民在这里做点小生意,卖零食、气球。记者觉得,庙会更像是一场传统文化“秀”,集中展示着福坞村的民俗风情。 陈昌顺告诉记者,每年庙会的头一天,有一个名叫“神过门”的习俗,以祈求接下来一年风调雨顺、国泰民安。期间,300多人的队伍穿着统一的服装,抬着“医灵大帝”神像,伴随着舞龙、舞狮活动进行巡游。巡游队伍走到每户村民家门口时,早已等候在门前的村民就点燃鞭炮,欢迎巡游队伍,然后跟上来,队伍因此越来越长。大家敲锣打鼓,边走边放鞭炮,寓意“红红火火”、“健健康康”。 坐头、收脚、转体、夹腰……医灵庙前的广场上,醒狮表演衬托出医灵诞辰日的浓浓喜庆。庙会期间,每天都有醒狮舞龙、武术和社戏等表演,舞狮、武术表演是本村的村民自编自演的。16岁的初中生陈世强是表演队伍中年龄最小的,今年是他第一次参加庙会表演,主要负责金镲表演。“原来看庙会只是觉得很新鲜,很热闹,今天参与到表演当中,感受和以往不一样,我觉得很自豪。”陈世强说完,就鼓起劲来继续进行金镲表演。 醒狮表演过后,村民表演队接着表演武术,当中,“锄头对关刀”的表演尤其出彩。只见两位表演者生龙活虎,动作娴熟到位,再加上默契十足,赢得村民啧啧称奇。功夫对打、鹤拳表演也很生动,看热闹的观众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着,喝彩声不断。 此次福坞村庙会,最吸引群众的是各种传统戏剧节目,外邀的惠州粤剧团今年为村民带来了《三对巧姻缘》等表演。只见村场上搭起了一个简易的戏台,灯光音响设备齐全,戏台前摆放着一排排长凳,现场座无虚席。“我们一年只有这个时候才能看到社戏。”陈大爷说。陈大爷今年70多岁了,记者问他是否知道这个剧目名称时,他憨憨地笑了,说不知道剧名,但看到演员在戏台上咿呀咿呀地唱戏,觉得十分热闹,他心里头特别高兴。据了解,社戏连办十天,白天晚上都有表演。 摄影爱好者张先生当日顶着太阳,在庙会的人群里跑前跑后,忙得不亦乐乎。在他的镜头里,那些在庙里虔诚祈祷的人们、戏台上投入表演的花旦、端着大碗的沧桑老人,以及庙会上满怀新奇感的孩子们,都是绝好的拍摄素材。“庙会上的人和物,都有浓浓的传统文化味儿。”张先生说,庙会这种传统的民间活动不多,是摄影的好题材。 据介绍,一连十天的庙会活动还有杂技表演、放烟花、抢彩头等内容,极大地丰富了当地人的文化生活。 3、搭建交流互动平台 村民借助庙会联谊畅叙乡情 庙会味儿最浓的莫过于充满乡土气息的戏曲、歌唱,不管是专业戏剧演员还是民间好手的表演,甚至是现场观众的临场发挥,都让人品咂不尽,掌声雷动。而庙会最让人感动的莫过于那说也说不完的童年趣事,道也道不尽的乡里情。 每年庙会举行期间,旅居外地和外出务工的乡亲、村中外嫁的姐妹和周边乡村的村民,都会抽空齐聚村里,祈福叙乡情,看大戏。他们或一家几口,或朋友结伴,三五成群地围聚在一起,欣赏表演,品尝小吃,说着,走着,笑着,十分热闹。邻村29岁的陈伟闻讯赶来凑热闹,他说:“我很小就开始逛庙会了,村民们这段时间都会赶回来。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,庙会一年比一年热闹。”陈伟告诉记者,他有几年出门打工的经历,在外时他时常回忆和朋友逛庙会的场景,所以每年庙会,只要能抽出时间,他就会赶回来相约几个好友看社戏。 中午时分,庙会的大围餐开席了。据介绍,庙会期间大概会摆上近200席流水席供来往的人吃。为了准备围餐,十多个村民每天一大早就要开始筹备,剥虾壳、洗菜,忙个不停。庙会为来客准备的,也都是当地的特色菜,十多个菜一桌,保证客人吃饱喝足。餐桌之间,大家一边吃着家乡风味菜,一边热热闹闹地拉家常,歌唱声、欢笑声一浪高过一浪。觥筹交错间,股股浓烈的人情乡情在这里汇集、融合。 值得一提的是,举行庙会的经费都由村民自发筹集的。而每年一次的庙会,为大家提供了交流互动的平台,也使得村民的凝聚力更强。 据介绍,该村欲将把一年一度的庙会办成村民叙乡情联乡谊的盛会,并会借庙会这个平台,发动村民集资,改善村容村貌,并在村里搭建一个固定戏台和建一个篮球场,这样更有利于丰富和活跃村民的业余生活。 |
|关注微信公众号|关注微信|联系我们|陆零网| 我的596059
( 浙ICP备14020058号-1 )
GMT+8, 2025-5-13 15:30 , Processed in 0.086318 second(s), 22 queries .
Powered by Discuz! X3.1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