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量山莲云寺庙会被列入第一批县级、第二批市级和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。无量山莲云寺,位于延安市东南黄龙县城西2.5公里,海拔1356.6米,与黄龙县城南山相连,整个山体置于苍松翠柏之中,自然风光优雅,远观其势,宛如一头寿龟,头向北,缓缓伸至石堡镇河川,颇有仙气神灵。 ![]() 庙正中土台上有五百年的松柏树,枝叶茂盛,像巨伞凌空,被称之为“五松抱柏”的奇特景观。南面山体是一个大断面,山势陡峭,气势非凡。山体北侧,隔山相望,犹如两条巨龙曲伸,隐入松柏林海,头尾交相,伸向西河岸边,呈现出“二龙戏海”景观,山体东侧,“云海日出”壮丽夺目。每当晨曦,站在寺院高处,极目东方,千里云海,上下翻流,一轮红日浮出云海,由低向高缓缓向你走来,把秀美和柔情投向你的怀抱;此时的无量山以它五彩斑斓的美妙风姿,在夕阳中呈现出金碧辉煌的壮丽景观。 ![]() 历史上这里属洛川县辖区,据《洛川县志》载:“仙鹤山,东有五台山,西有麦积山,南有华山,北有清凉山,无量山居中;实为圣地。” 明朝嘉靖三年(1524年),当时建庙堂两座,前殿供奉释迦牟尼石雕塑像;后殿供奉的是道教祖师张道陵天师,祖师功德无量,深受信徒拥戴,因而就把当时的“仙鹤山”改为“无量山”。无量山自1524年经历了4次重修(乾隆二年两次重修,嘉庆、咸丰两次重修),现有重修碑八通。在重修寺院时又布入佛教道场供奉,正如庙院楹联:“钟声一响千神降,鼓发三通万佛临”;“迢贯五行参天地,理赞二赤音乾坤”,现属道教、佛教合一的寺院。 ![]() 由于无量山莲云寺庙会是民间相延成习的传统性习俗活动,历史上没有得到官方或仕人的重视和关注,四百年来鲜有相关历史文献,历代方丈、住持、僧人,无史籍记载,生卒不祥,仅从依稀可见的碑文和近代县志很少的描述考证,仅有康熙年间一代住持刘民,嘉庆十六年二代住持王天成,嘉庆二十四年三代住持郑民,文革前四代住持李世修被赶出山门中断,第五代住持释圆慧。寺院在同治年间,因官方剿灭回民起义,逐渐衰落。特别是“文革”期间,“破四旧,立四新”所有神像打碎,庙被拆掉,使庙院成为一片废墟。1997年四川出家和尚释园慧法师,带领八名僧人,进驻只剩三间残缺不全的窑洞,发誓不建成寺院不穿鞋,赤足徒步、 奔走呼吁,在虔诚的信佛居士、信众中凑钱,行走于各大寺院捐款融资,历时十余年,初具规模,实现了水电路三通。相继建成“山门”、“ 圆通宝殿”、“ 大雄宝殿”、“ 无量祖师殿”等。在重修中,四川一大僧发现无量山在雨过天晴时,庙宇周围被朵朵白云环保,犹如朵朵莲花,便更名为“无量山莲云寺”,从此,无量山莲云寺恢复了香火,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法会。 ![]() 无量山莲云寺是黄龙县唯一合法开放的寺院,有固定的法事活动。每年定期有传统庙会,即每年的正月初一、十五和农历六月十九日为固定庙会;七月十五盈盆会,因事因人而举办庙会;庙会内容多为信徒们祝福和祈求平安吉祥、国泰民安、风调雨顺、安居乐业、人旺财旺等,方圆数百里居士、香客、信众都自发如期而至,尤其在近几年,正月初一香客近三万人之多。 ![]() 无量山莲云寺庙会是典型的民间信仰活动庙会,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。表达了以平民百姓为主体的社会各阶层广大人民群众祈福禳灾、祈求平安吉祥的心愿,宣扬了善行福祉思想,保留了特殊生存空间的民间文化和乡土文化的原生态,是研究人文景观、民间信仰和生存环境的重要依据。在民俗学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。同时,为传统民间文化活动展示了平台,也为黄龙旅游产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。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|
|关注微信公众号|关注微信|联系我们|陆零网| 我的596059
( 浙ICP备14020058号-1 )
GMT+8, 2025-5-14 02:25 , Processed in 0.079325 second(s), 22 queries .
Powered by Discuz! X3.1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