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596059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我的596059 陆零首页 庙会趣事 查看内容

第9000079期--辽宁省凤城市凤凰山庙会

2018-6-2 17:44| 发布者: 596059| 查看: 196436| 评论: 0|原作者: 605960

摘要: 对于凤城人来说,除过年过节之外的重大节日,莫过于凤凰山庙会了。在很多人儿时的记忆里,进入农历四月,周边的人便早早地把日历翻了又翻,屈指盼望着庙会的到来。这时,女人们相互串门,高声招呼,打算着那一天结伴 ...
对于凤城人来说,除过年过节之外的重大节日,莫过于凤凰山庙会了。在很多人儿时的记忆里,进入农历四月,周边的人便早早地把日历翻了又翻,屈指盼望着庙会的到来。这时,女人们相互串门,高声招呼,打算着那一天结伴而行。男人们则把口袋里闲钱数了又数,细细盘算着该领着家人吃点啥和买点啥。日子因为渴望和虔诚涨得满满的,人们犹如涌动的爱河水,从四面八方源源不断地涌向凤凰山下……
7.jpg

庙会的由来

五月的凤凰山,绿韵跳动,鸟语花香。庙会这天,山下人潮涌动,热闹空前。一年一度的传统民俗活动——凤凰山庙会吸引着八方游客。

凤凰山庙会是丹东地区最为兴盛的两大庙会之一,因其历史的久远和曾经的兴盛而声弥遐迩。凤凰山庙会是药王庙会,是为了祭奠唐代医学家孙思邈。在中华民族的典籍中,孙思邈无疑是中华医学的开山鼻祖。他博览群书,广泛收集药方,所著的《备急千金要方》和《千金翼方》,至今仍然是中医的经典。
8.jpg

在凤城地区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:相传,孙思邈曾随唐太宗李世民来到凤凰山,观山之奇妙,便将随身的医药种子撒在山间,从此这里便有了救命济世的神药。人们感激他的功德,在凤凰山上修建祠庙,焚香拜祭。

显而易见,传统的凤凰山庙会,是为了祭祀药王孙思邈的生日而兴起的,是一种带有宗教色彩的文化现象,有着浓厚的民俗文化底蕴。

有历史记载的凤凰山药王庙,可追溯到清乾隆年间。据2003年版的《凤城县志(校注本)》上记载,斗母宫旁有一处遗址,系为药王庙。具体的修建的年月已无从查证。但有碑三块,乾隆十八年(1753年)、嘉庆十四年(1809年)、道光二十年(1840年)皆曾重修过。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间,药王庙被损毁。民间也有药王庙建于唐朝或明朝的说法,但这些说法都没有史实作为依据,不足以采信。

从2003年版的《凤城县志(校注本)》记载来看,从1753年至1840年,每隔40多年,药王庙就被重新修缮一次,足见当时其香火的旺盛。由此不难想象,旺盛的香火自然吸引了许多香客纷至沓来,小商小贩也尾随其后,逐渐形成最初的民间性集会活动。如果以1753年第一次修缮药王庙时间推算的话,凤凰山庙会至少也有250多年的历史。
9.jpg

凤凰山庙会曾有药王出巡的宗教祭祀活动,据1997年版《凤城市志》记载,药王出巡是在农历4月27日。所谓出巡,即是将药王神像从庙内请到轿上,再由专人抬游全城。药王出巡是极为隆重的,仪仗所经之处,号炮声声,队列两旁人群攒动。从凤凰山到凤凰城的沿途中,人群簇拥叩拜,祈福平安。神像进城巡游一周,临街的商家、店铺和住户,都在自家门口备好香案、祭品,祈求药王庇福。巡游结束,将神像请回庙内。于次日子时(现在的半夜11点至零晨1点),方圆数百里的人们争相赶到庙内,进庙烧得头一柱香,进献第一桌贡品,以求健康平安。出巡活动从前清一直延续到民国1921年后停止,但庙会活动依然兴盛,声名远播域内外。
11.jpg

据老人们回忆,旧时的赶庙会的人,除求子、焚香还愿、求医祛病、卜问吉凶外,较突出的还有“跳墙”、“叩长头”等带有迷信色彩的古老习俗。在中国封建社会中,这些带有浓厚迷信色彩的习俗,非常典型地体现了当时民间百姓的生活观念和心理。但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,这些陋习已逐渐被人们所摒弃。唯一没有改变的,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企盼和对健康平安的渴望。

庙会的兴衰
10.jpg

一般说来,庙会都是在战乱过后突然来临的和平年代才兴盛起的。不是太平盛世,一般是没有庙会的。在老凤城人的记忆里,刚解放的那些年,庙会空前兴盛,声名远播,最高日人流量达到25万人次。解放后,凤凰山庙会曾改称为凤凰山山会,但人们仍习惯于称之为庙会。1968年,凤凰山庙会因“文化大革命”停办。1979年5月21日至24日,农历二十六、二十七、二十八、二十九接连四天举办了“文化大革命”后第一次凤凰山庙会。

最被凤城人津津乐道的要属80年代初期的那几场凤凰山庙会。那时,“文化大革命”刚刚结束,蛰伏已久的人们从“禁锢”的思想挣脱出来,如同过年般企盼庙会。还没到农历4月28正日子,十里八村的人们就抛却了手中的诸多杂事,三五成群的从百里外赶来。这个季节的凤凰山正值花红叶茂,翡翠般碧绿的草,葳蕤葱茏的树,芬芳争艳的山花。孩子们如野马般,时而在山野间疯跑,时而在人流中窜动。大姑娘和小媳妇们穿上当下最时髦的衣服,像凤凰山上那撩人情思山杜鹃,吸引着男人们的目光。从凤城到凤凰山的沿途中,人潮涌动,各式的衣妆汇织成一幅横亘大地的彩虹,展现出一幅生动的浮世绘长卷。

据上了年纪的人回忆,旧时庙会吸引了很多省内外的香客、商贩云集于此。附近的居民,更是倾城出动。耍枪、耍刀、耍猴儿、耍戏法,还有拉洋片赚足了孩子们的眼球。庙会里的老人们则急不可待地奔向戏场,提前占个极佳位置,等待演员披红挂彩、粉墨登场。三五人组成的地蹦子(二人转)唱起来,皮影戏舞起来,扁担戏、京韵大鼓、露天电影,还有凤城县歌舞团表演的时尚轻音乐,吸引了上万人观赏。一时间喝彩声、掌声、笑声响彻云霄,仿佛整个山也跟着动起来。

捏面人的老大爷,画糖人的小伙子,还有现场刻印和作画的民间艺人,各展才华,让人目不暇接。葫芦、草帽、筐筐篓篓也来赶庙会,邻县人坐上一辆三轮车,将一件件带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手工品换成了一张张钞票。这边看着,那边吃着。渴了,喝一碗甜丝丝的糖水。饿了,有大碗的羊汤,有天津大麻花,有东北酿皮子。大老远来的男、女、老、少齐聚在摊位前,唠叨间,一碗碗酿皮子,一盘盘炸酱面便下了肚。从小到针线大到电器……一时间庙会里各式各样的商品琳琅满目,眼花缭乱。各地香客一路风尘,乘兴而来,熙熙攘攘,络绎不绝,汇成了一条人流,在山间中涌动。

据1997年版《凤城市志》记载,仅1986年和1990年,参加庙会人数就分别达到了35万和45万人次。庙会吸引了丹东、大连、鞍山、辽阳、沈阳、吉林、黑龙江、山东、河南、河北等省内外多个城市的400多家工商业户前来参加。

庙会的未来

热闹了几百年的凤凰山庙会给凤城人带来了太多快乐的同时,也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,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特性——祈福健康、营造祥和,彰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。

与传统凤凰山庙会相比,现代庙会逐渐融入集市交易活动,担当起文化搭台、经济唱戏的重要角色。相比较而言,人们更关注于庙会的文化色彩和民俗特色。

记者在采访中发现,很多凤城人都能够凭着记忆,说出一两件庙会里印象深刻的事物,有吃的也有玩儿的。其中,不乏那些曾在传统庙会中展演过的皮影戏、扁担戏、耍戏法等诸多民间艺术,它们就像一坛坛陈年老酒,现如今闻起来,依然香醇浓厚。令人惋惜的是,这些宝贵的民间艺术已逐步消失现代庙会上。

凤凰山庙会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化资源,只有紧紧抓住庙会文化的精髓,挖掘其内涵以增强影响力,有效地将人与自然、现实与历史、宗教与世俗、娱乐与旅游融合在一起,这样既能得到大家的认可,也能体现出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,从而获得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。








58

开心
57

佩服
54

真牛
57

无聊
54

失望
53

不错
55

精彩

刚表态过的朋友 (388 人)

  • 不错

    匿名

  • 真牛

    匿名

  • 无聊

    匿名

  • 精彩

    匿名

  • 开心

    匿名

  • 失望

    匿名

  • 佩服

    匿名

  • 不错

    匿名

  • 真牛

    匿名

  • 无聊

    匿名

  • 开心

    匿名

  • 精彩

    匿名

  • 失望

    匿名

  • 佩服

    匿名

  • 不错

    匿名

  • 真牛

    匿名

  • 开心

    匿名

  • 失望

    匿名

  • 无聊

    匿名

  • 精彩

    匿名

  • 佩服

    匿名

  • 不错

    匿名

  • 失望

    匿名

  • 开心

    匿名

发表评论

最新评论

相关分类

QQ|关注微信公众号|关注微信|联系我们|陆零网| 我的596059 ( 浙ICP备14020058号-1

GMT+8, 2025-5-15 00:54 , Processed in 0.095605 second(s), 22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1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

返回顶部